胆脂瘤中耳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产作业该如何保护自已的耳朵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26/5877525.html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噪声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作业会产生噪声,如果长期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工作,又得不到适当恢复时,可以损伤听神经细胞而逐渐失去听觉,由此造成的耳聋,称作“职业性噪声聋”。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小编帮您梳理一下生产过程当中的噪声及噪声聋的知识吧!减少噪声危害,保护你的耳朵!
  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可归纳为:
  1.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等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球磨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磁性噪声: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荡器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位移,所产生的职业病即是临床上所称噪声聋。
  产生噪声的行业和工种
  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噪声的主要工种是:
  1.机械加工、制造: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
  2.金属表面处理:抛光、喷砂、清理;
  3.煤矿及其他矿山开采:凿岩、爆破、掘进等;
  4.纺织服装:轧花、纺纱、织造、制条、染整等;
  5.热电: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
  6.水泥制造:破碎、研磨;
  7.公路、铁路、水利建设:开凿隧道、爆破;
  8.建筑建材:石料破碎、碾磨、凿岩、钻孔、打桩等。
  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系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
  1.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表现
  耳鸣、耳聋、头痛、头晕,有的伴有失眠、头胀感等。早期表现为工作后几小时内有耳鸣,以后为顽固性的,症状不再消失。有的患者还伴有眩晕、恶心或呕吐等。
  2.噪声聋的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3.噪声聋的处理原则
  正在观察中的患者不需要调离噪声工作场所,但同时患有耳鸣者例外。轻度、中度及重度噪声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对重度噪声聋患者应配戴助听器。对噪声敏感者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爆震性耳聋
  爆震聋是暴露于瞬间发生的短暂而强烈的冲击波或强脉冲噪声所造成的中耳、内耳或中耳及内耳混合性急性损伤所导致的听力损失或丧失。
  1.爆震聋为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
  (1)轻度爆震聋:26dB~40dB(HL);
  (2)中度爆震聋:41dB~55dB(HL);
  (3)重度爆震聋:56dB~70dB(HL);
  (4)极重度爆震聋:71dB~90dB(HL);
  (5)全聋:≥91dB(HL)。
  2.症状表现
  出现鼓膜破裂,中耳听骨错位,韧带撕裂,内耳螺旋器破损,甚至出现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检查可发现听力严重障碍甚至全聋。如内耳未受严重损伤,听力可全部或部分恢复。
  3.爆震聋处理原则
  职业性爆震聋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最好在接触爆震3天内开始并动态观察听力1~2个月。(1)中耳损伤的处理
  鼓膜穿孔:根据穿孔大小及部位行保守治疗或烧灼法促进愈合。经保守治疗3个月未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或鼓室成形术。听骨脱位、听骨链断裂者应行听骨链重建术。(2)中耳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中耳炎的患者按急、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合并继发性中耳胆脂瘤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双耳Hz、Hz、Hz、Hz平均听力损失≥56dB(HL)者应配戴助听器。噪声的预防 预防听力损失的措施有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1.工程控制措施 首先应考虑改进产生噪声的工艺、设备和材料,从治理噪声源入手,尽可能从根本上减少噪声的产生。此外,诸如隔声(给噪声设备加罩)、隔振(在产生噪声的设备下加弹簧减振器、橡皮、软木、沥青毡、玻璃纤维毡等)、吸声(在金属板上涂一层阻尼材料,如沥青、软橡胶或其他高分子涂料)的控制措施,也可以起到降噪效果。 2.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只要存在噪声危害,管理措施都是必需的,管理内容包括: (1)噪声暴露的常规监测和记录; (2)对劳动者听力检测的记录管理; (3)对工程控制措施的评价; (4)对降噪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5)建立护耳器选择、使用和维护规程,并进行监督检查;
   (6)对噪声污染区域进行管理,包括张贴警示标牌,规定所有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必须佩戴护耳器;或限制、减少进入人员数量及停留时间; (7)对听力保护计划执行情况的审察; (8)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缩短暴露时间。 3.个体防护措施
  如果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各种设计的护耳器(也称护听器),可以供不同作业人员选用,如果选择、使用和维护得当,可以达到很好的降噪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