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献解读耳内镜下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
TUhjnbcbe - 2020/10/30 13:03:00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7月,第26卷,第7期

耳内镜下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钟晓声,范绍翀,杨海弟

显微镜下外耳、中耳和内耳手术目前均比较成熟,耳内镜作为一种新兴工具,以往多用于检查及简单治疗。

耳内镜第一次被用于手术距今已有多年,但由于清晰度及经验等因素,一直未有很大进展。

近年随着耳内镜清晰度改进,耳内镜手术在国内外均得到极大发展。

我院近2年开展耳内镜下外耳道和中耳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年2月~年2月于医院(中医院增城院区)耳鼻咽喉科住院的中耳病变患者共30例,其中慢性单纯性中耳炎12例,粘连性中耳炎5例,鼓室硬化6例,中耳胆脂瘤7例(包括胆脂瘤同时侵犯外耳道和中耳4例,乳突根治术后复发1例)。

男11例,女19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3±12.5)岁。

入选条件:

①有患耳流脓史,伴听力下降,病程大于3个月,均有鼓膜穿孔。

粘连性中耳炎病例均为后遗症期,保守治疗无效,耳蜗功能良好,咽鼓管尚通畅;

②所有患者均行耳内镜检查、CT检查、纯音听阈测定(气导和骨导取~Hz平均听阈,平均气骨导差为气导-骨导的差值)和声导抗检查;

排除恶性肿瘤、血管瘤等病变;

③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可耐受全麻手术。

手术方法

术前1天行耳内镜检查并清理分泌物、脓痂和脱落上皮等。

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手术,先以每毫升生理盐水加0.1%肾上腺素一滴的混合液做外耳道后壁浸润注射。

清理外耳道内脓性分泌物、痂和脱落上皮等。

去除鼓膜残边约1~2mm,残边过少时以刮匙搔刮残边内侧形成新鲜创面。

距鼓环6~8mm处自6:00~12:00做外耳道内切口,分离外耳道皮瓣直达鼓环,掀起鼓环连同皮瓣推至前方,暴露鼓室,打开Prussak间隙,辨别保护鼓索神经,必要时分离鼓膜松弛部与锤骨柄使之游离。

清理分泌物、肉芽、钙化灶、粘连带及内陷袋等病变。

若病变不能完全清理,则追踪病变逐步向后、上凿除鼓室盾板,暴露上鼓室,必要时达鼓窦及乳突,直至完全清除病变。

探查听小骨的完整性及活动度,听骨链完整、活动度良好且能彻底清理病变者予以保留。

听小骨破坏吸收、听骨链中断或阻碍病变清除者,去除砧骨及锤骨头以利通风引流,根据镫骨上结构是否完整及活动度置入部分或全部宾格听小骨假体。

取耳屏软骨,以软骨膜-软骨复合体、软骨膜以及软骨等修复鼓膜、上鼓室和外耳道。

中耳和外耳道适量明胶海绵支撑、固定移植物,碘仿纱条填塞外耳道。

随访

术后1周拔出外耳道填塞物。

随访3~12个月,定期耳内镜检查及清理外耳道,观察鼓膜愈合情况。

术后1~3个月复查纯音听阈测定。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Statistics软件,手术前后听力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组间比较用ANOVA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发病特点

30例患者中未干耳13例,干耳17例;

无颞骨骨质缺损者16例,伴骨质缺损者14例(其中单纯盾板部分缺损4例,盾板与听小骨均有缺损4例,外耳道、盾板和听小骨均有缺损3例,外耳道和乳突均有缺损1例,单纯听小骨缺损2例);伴耳鸣者4例;无伴眩晕者。

鼓室成形术分型

按照年《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鼓室成形术I型17例,鼓室成形术II型8例,鼓室成形术III型5例(图1~图3)。

图1 鼓室成形术I型

图2 鼓室成形术II型

图3 鼓室成形术III型

术中清理病变后咽鼓管鼓口情况

正常或基本正常27例,周围黏膜水肿粘连3例。

外耳道、盾板、上鼓室骨质缺损的修复难度

轻度17例(不需软骨修复或仅需要<10mm2的软骨修复);

中度12例(需要11~mm2的软骨修复);

重度1例(需要>mm2的软骨修复)。

30例患者中29例均完全修复骨质缺损,形成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外耳道;

1例乳突根治术后复发者,因乳突骨质缺损过大,未能重建外耳道。

手术完成时间

1小时内完成者5例,1~2小时完成者18例,2~3小时完成者7例。

并发症

30例患者保留鼓索神经21例,鼓索神经未保留9例,鼓索神经保留率70%;

术后味觉改变1例,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

术后面瘫0;

术后眩晕3例,均为轻度,于72小时内缓解;

术后骨导听阈明显提高者0。

手术效果

3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鼓膜愈合良好,愈合率93.3%;

2例遗留小穿孔,门诊搔刮穿孔边缘后愈合。

随访3~12个月,30例均达到干耳,未见复发。

术前平均气导(52.41±19.89)dB,术后(38.11±18.36)dB,手术前后平均气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P=0.),术后平均气导降低;

术前平均骨导(19.93±16.31)dB,术后(20.21±16.22)dB,手术前后平均骨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P=0.);

术前平均气骨导差(32.49±10.74)dB,术后(17.81±9.42)dB,手术前后平均气骨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P=0.),术后平均气骨导差缩小。

对不同疾病分组,各组间术前的平均气导、骨导及气骨导差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各组间术后的平均气导、骨导及气骨导差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讨论

最早的耳科手术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多为了清除病变、拯救生命,对耳功能的破坏较大。

随显微镜技术发展,耳科手术取得巨大进展,逐渐向着保留重要结构和功能重建的方向发展。

Wullstein于20世纪中叶提出鼓室成形术,掀开中耳功能重建的新篇章,几十年来显微镜下耳显微手术已取得辉煌成果。

但由于高清显微镜本身比较昂贵,录像相对不方便,医院往往难以开展。

耳内镜作为一种新兴工具,以往多用于检查及简单治疗。

Thomassin等年第一次报道耳内镜手术,但由于清晰度及经验等因素,耳内镜手术一直未能得到普及。

近几年由于耳内镜清晰度的改进和经验积累,加之耳内镜可与鼻内镜共用摄像系统、方便录像、便于初学者观摩与学习等特点,耳内镜手术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

耳内镜具有高清晰度、高放大倍数、广视角、大景深、可抵近观察和操作灵活等优点。

使用耳内镜可以更加容易、清晰的观察及清理隐匿病变,减少骨质去除,更加易于重建结构和功能,术后恢复快,外观更美观。

传统显微镜手术常需耳后切口或耳轮切迹切口,特别是部分耳后切口患者耳后麻木感明显。

耳内镜下手术更接近现代微创手术理念,更易被医师、患者接受。

本研究30例均于耳内镜下完成手术,其中28例患者仅做耳道内6:00~12:00平行鼓环的弧形切口及取耳屏软骨的切口,术后基本看不到手术瘢痕;

1例因病变侵及乳突,为得到更大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而行耳屏上切迹切口,术中取出2cm×3cm大小的耳屏软骨修复外耳道及上鼓室。

1例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患者,因外耳道内难以完全清理乳突腔病变而沿原切口做耳后切口,以软骨重建鼓室含气腔,并以软骨及软组织填塞缩小开放的乳突腔。

耳内镜有超广视角,可直接通过外耳道的自然通道,清楚显露鼓室内各种结构包括后鼓室和面隐窝等,必要时也可通过各种角度镜暴露和清除病变。

上鼓室病变耳内镜下只需斜形去除深层骨质,即可清除、暴露上鼓室,去除骨质范围远小于显微镜下操作(图2)。

耳科手术较严重并发症为面瘫、感音神经性聋和颅内感染等。

随技术成熟这些并发症已比较少见,本研究中也未发生这些并发症;

鼓室神经保护报道不一,根据病变尽量保留;

本研究的鼓索神经保留率为70%,主要与病变类型有关;

并发症预防主要与解剖结构熟悉程度、操作细致程度等有关,良好的颞骨解剖基础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因此,耳内镜下手术与显微镜下手术一样需要严格的颞骨解剖培训。

参考文献略。

温馨提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献解读耳内镜下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