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8日,中国耳科界由医学专家作为发起人的第一支慈善基金——北京屈正爱心基金会救助失聪儿童专项基金(即“芙蓉爱耳基金”)成立。
发起人马芙蓉是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基金成立的宗旨是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失聪儿童提供一个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接受言语康复、重返有声世界的机会。
多年来,马芙蓉带领团队多次深入老少边贫地区,开展医疗扶贫,培训当地医生、救治贫困聋儿。致力于为患者服务,做个好医生,是马芙蓉最纯粹的追求。
让病人看完之后感觉“值”
在好医生网站上,许多病人都在评论中称赞马芙蓉医术高、技术好,但是最多的是在说她态度好、品德高。
对待患者,马芙蓉认为,最主要的是要“真诚相待、设身处地、耐心讲解、尊重对方”,要让患者懂得医生的爱心、真心和热心。
对待每一个病人,马芙蓉都会耐心讲解,加之耳科门诊的特殊性,马芙蓉经常会遇到许多听力不好的老年人,在询问病史、检查、交代事项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重复好多遍,有时还需要大声地“喊”。
曾经有一位有听力障碍的门诊病人,带来了平时搜集的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资料,请马芙蓉帮他讲解。但是由于他听不见,马芙蓉只能通过文字与他一一交流。
由于这些特殊情况,马芙蓉有时看一个病人的时间是别人的三四倍。因此门诊的时候,马芙蓉会对病人数量有所控制,在尽量看更多病人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对待每一个患者,让病人看完之后感觉“值”。
在耳鼻喉科,大夫遇到的不仅仅是患者生理上的各种病症,有时还需要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痛苦。一些耳鸣、鼻塞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如焦虑、抑郁而导致这些症状。这个时候,马芙蓉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用她自己的话叫做“话疗”。“你对病人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给他们的一丝希望,对他们的心理和病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
在马芙蓉看来,做医生一辈子是在做“菩萨”,做善事。
年,马芙蓉为一名21岁的入室盗窃团伙主犯进行了右侧中耳胆脂瘤手术,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还用自己的关心和爱心感动了这个曾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感化了这颗受伤了灵*。
对生命的敬畏和迷恋,使马芙蓉愿意在医学的道路上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
马芙蓉经常要做从耳朵进入颅底的手术,切除颅底交界性和沟通性肿瘤。一个女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纹丝不动地‘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苦累对她来说不算什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芙蓉修得了一副扛得住巨大压力的坚强神经和顽强作风。
年,一位从青岛来的中年女性患者,因为面瘫找到马芙蓉,希望能够给她恢复面容。这位患者十五年前曾在当地进行过耳内肿瘤的切除,在术前耳部和颅脑检查中发现,患者耳内肿瘤复发,通过中颅窝和后颅窝侵入颅内并压迫大脑和小脑,肿瘤周围环绕的颅内几条大静脉窦与之粘连紧密。面神经包绕在肿瘤内,肿瘤触之极易出血,加之与薄如窗户纸的静脉壁紧密相连而广泛渗血和出血,手术几乎是在出血不止的情况下完成的。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显微手术奋战,终于完整切除了耳内和颅内的肿瘤,并成功进行了面神经修复。患者被平安地送出手术室,回到重症监护病房。
当马芙蓉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手术室时,心里想着的却是感谢,她说:“真是万分地感谢患者,毕竟今天的十多个小时里,我和患者共同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和*门关啊!”
在监护病房的头几天里,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可到了手术后第四天转回病房时,病情急剧变化。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最后确诊为“肺梗塞”和“双下肢血栓”。
双下肢血栓就意味着腿中血管里的栓子随时都会脱落,堵塞重要脏器,而肺梗塞更是凶险万分,两个合并症同时出现,患者真是九死一生!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原本很久都不来的月经又致使术后大量出血而使患者一度严重贫血。经过半个月全院各科室专家们的会诊和救治,肺栓塞、双下肢血栓和严重贫血的情况最终得到了控制,病情趋于稳定。
本想松口气,意外又发生了,由于患者用力和腹压增加,导致耳部填塞的脂肪移动,从耳部手术术腔通过咽鼓管,又出现了脑脊液耳鼻漏。患者向右侧躺下时用小瓶能接出半小瓶清亮如水的脑脊液。脑脊液耳鼻漏这样的并发症是非常危险的,它就意味着颅内已经和外界存在交通的感染通道,会引起颅内感染而让手术前功尽弃,更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此时马芙蓉放下的那颗心此时又悬了起来。经过一个月耳鼻喉科和全院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让这个患者转危为安,平安地出院了。
谈到这次一波三折、十分惊险的手术过程,马芙蓉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躲过这样的高风险疑难手术,可是我们不救治她,谁来救她呢?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其实,我们一辈子遇到这样高风险疑难危重患者又何止这一个呀!”
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谈到自己的学生,马芙蓉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严厉又慈爱的妈妈般的好老师。”她认为,尤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好人,希望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能够养成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作风。
马芙蓉十分重视教学,她认为“教学是科室发展的源动力”。在科研方面,马芙蓉也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发动全科的教学力量,还借助北航机器人所、中科院等高平台,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老师和研究领域。在医疗上,她更是通过查房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学习她的诊疗思维和对病人的态度,“很多人都说马大夫对病人好,这也是给我的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
目前为止,从马芙蓉手上毕业的学生,已经达到三十多人,他们在马芙蓉的教导下,完成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化,也完成了从“毛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化。
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留在科里,很多医院耳鼻喉科,还有的远赴国外进行深造。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医院留下了高素质、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印象。“所以,现在我的学生十分抢手,还没有等到医院来‘抢’我的学生。”马芙蓉得意地说。
除了作为导师带的学生,马芙蓉在全国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学生。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颞骨解剖学习班,李哲生、李学佩主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耳科学人才。马芙蓉从年接过接力棒,将学习班继续发扬光大,目前在全国享有盛誉。
在学习班上,马芙蓉将自己的所学和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来自各地的学生,就是希望更多的大夫少走弯路,更多的患者少受痛苦。很多学员在学习后深感收益,甚至在手术中遇到问题也会直接向马芙蓉电话求助。马芙蓉很是欣慰:“这样我也能够通过这些大夫的手,救助更多的病人。”
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
作为北医三院耳鼻喉科的主任,马芙蓉认为,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优秀的科室文化是一个学科能够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面。
年,马芙蓉开始接任科室的领导工作,十多年来,她重点营造的就是这种团队协同作战的学术氛围。她经常劝告大家,一个人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个人水平绝对不能代表北医三院耳鼻喉科的水平,遇到疑难病例,要进行全科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一个缜密周全的方案给患者。医疗、教学、科研,科室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团活动和工会的活动,都离不开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完成。
抓住学习这条主线,把学科的方方面面串起来,构建学习型科室,是马芙蓉对于科室建设的重点。从年开始,马芙蓉组织年轻医生和学生坚持早读,学习英文文献,并进行一周要闻的英语和汉语的双语汇报,马芙蓉还会从内容是否先进、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英语发音及语气是否流畅和标准、翻译是否达到“信达雅”、幻灯片制作是否规范、所配图表是否合理、形象举止是否得当、自信心和冷静程度等多角度进行点评,进行科室长期的教学积累和人才培养。
经过十年的锻炼,科室已经有多人在院级、校级和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授课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除了早读,科室还有早交班、疑难病例讨论平台、临床新技术讲解等多个学习平台,帮助团队成员不断学习进步。
目前,科室队伍也由过去的二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七八十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占了绝大多数,多人在各级学会和各种杂志中任职,拿到的省部级课题多项。年科室获得了国家级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医疗方面,平均住院日已经连续十年在不断缩短,已经达到目前到5.35天,居全国领先水平。耳科是三院耳鼻喉科的特色学科,在中耳炎手术中采用的完壁式鼓室成形手术,大大改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追捧。经乳突径路面神经近全减压术式,侧颅底外科技术都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马芙蓉爱美、爱好唱歌、跳舞、运动,在生活中是一个活跃分子。因此,虽然她在工作中对科室成员的要求特别严格;但是私下里,她属于那种嘻嘻哈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领导。如果科里的人生病需要做手术,马芙蓉会联系做好会诊,提前跟手术室打好招呼,甚至会在手术后给手术室送去肯德基,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她自己生病的时候,科室成员的关心和照顾也让她特别感动。
谈到科室未来的发展,马芙蓉说:“这个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它永远是一棵常青树,在全国耳鼻喉科学界有一席之地。我不当科主任的时候,科室比我现在还好,这才是我这一届主任成功之处。”
北京大学医学部宣
文/韩娜
图片由专家提供
编辑/王景茹徐璐
来源/《北医人》第57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