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
TUhjnbcbe - 2020/12/21 15:36:00

病例

报道

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

病例摘要:

患者,女,23岁。

主诉:左侧闭眼不全5年伴左耳听力下降1年。

查体:左耳鼓膜完整,标志清。左侧面部感觉减弱,左侧角膜反射减弱。左侧面神经功能HB-IV级。双侧软腭抬举对称,伸舌无偏斜,双侧声带活动对称。

辅助检查:纯音测听:左耳PTA57dBHL,右耳PTA11dBHL。言语识别率:右耳%,左耳为0。前庭功能检查:左侧cVEMP和oVEMP均未引出,右侧引出。甩头试验:左水平半规管60ms增益减弱;左后半规管回归增益较右侧减弱。

颞骨CBCT示左侧内听道较右侧略增宽,左侧内听道后壁变钝。内听道增强MR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内听道口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大小约2.5cm×2.4cm,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DWI序列示左侧桥小脑角高信号占位,提示胆脂瘤可能。内听道内见脑脊液充盈。

术前CT:

术前MRI:

本例治疗经过:

患者仰卧位,肩下垫枕,头偏向右侧。连接面神经监护仪监测面神经,全麻成功后常规消*铺巾。

左侧耳后S型切口分两层翻起皮瓣及肌骨膜瓣,在枕后磨开一4*4cm骨窗,前方显露乙状窦,上方显露横窦。距乙状窦后方、横窦下方0.5cm切开硬脑膜,缝两针向前牵开硬脑膜,以脑棉轻压小脑组织,放出脑脊液,暴露桥小脑角。见桥小脑角处珍珠白色胆脂瘤,仔细分离肿瘤与蛛网膜粘连。

逐步分块切除胆脂瘤,定位面神经桥小脑角段。见面神经被胆脂瘤压迫,但仍保持解剖完整。胆脂瘤上极压迫三叉神经。仔细分离面神经后,沿面神经向前解剖并切除桥小脑角部胆脂瘤。前庭耳蜗神经已无神经形态,呈条索状改变,炎性肉芽、纤维组织增生,一并切除。胆脂瘤压迫小脑组织致后者呈糜烂样改变。术中无出血。

温盐水冲洗术腔。将硬脑膜严密缝合,取腹部脂肪充填术腔,将耳后肌骨膜瓣复位后拉拢缝合,皮瓣复位后分层缝合,局部加压包扎

术后CT:

文献回顾及讨论

颅内胆脂瘤亦称为颅内表皮样囊肿或珍珠瘤,为良性肿瘤。由胚胎神经管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组织发展而成,是桥小脑角区第三类常见肿瘤。由于胆脂瘤具有生长缓慢、且多发生在脑底部蛛网膜下腔等特点,因此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晚期可表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即由于病变累及第V、VII、VIII颅神经引起,出现颅神经受损或小脑、脑干受压症状。

本病诊断主要依赖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CT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多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密度值较脑脊液略高,多不强化。MRI表现为T2WI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似,T1WI信号低或不均匀。DWI序列示病灶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小,边界清楚。呈高信号,T1增强病变无强化。病变沿蛛网膜下腔扩展,范围较广,可包埋颅底血管。

手术切除是桥小脑角胆脂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主要有4种径路:(1)乙状窦后径路:主体在桥小脑角区且内听道受累少多选用此入路,优点在于对脑实质创伤小,但显露范围较小,适用于中小型肿瘤切除;(2)颞枕经小脑幕径路:适用于病变侵犯岩尖斜坡区及幕上鞍区的肿瘤,可获得充分的暴露;(3)经岩骨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适用于病变同时累及中后颅窝者。(4)迷路径路:适用于任何大小的肿瘤,但迷路切除后听力无法保留。本例患者胆脂瘤仅至内听道口,大小约2.5cm×2.4cm,故采用乙状窦后径路。桥小脑角胆脂瘤切除有别于其它肿瘤,胆脂瘤边界清楚,切除时无出血。手术中需耐心轻柔分离,注意保护周围重要组织和结构,如小脑、脑干、面神经、前庭耳蜗神经、三叉神经、后组颅神经、岩静脉及其分支、内听动脉等。本例患者已为蜗后性听力丧失、前庭功能明显减弱,术中见前庭耳蜗神经已无神经形态,故未保留。

专家介绍

1
查看完整版本: 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