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奋蹄踏歌行
本文作者深入基层采风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天蓝得深邃,云白得没有一丝杂质,牛羊似珍珠撒落在绿得醉人的草地上。草原深处的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保力村,有这样一群人,犹如一匹匹永不疲倦的蒙古马,沐浴着脱贫攻坚的春风,驰骋在科尔沁草原上。
他们的领头人叫赖平,是来自兴安盟审计局的一名科级干部,被单位*组选派到保力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在村里,有人叫他“赖主任”,更多的人会亲切地叫他“老赖”或者“小赖”。村里人已经从内心接受了这个外来“村民”。在采访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每每遇到村民,他都会主动打招呼,嘘寒问暖,村民们也很自然地与他拉起家常。
年开始驻村,赖平学会了做饭,学会了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时候忙起来,一连二十天回不了家。他早已熟知每家每户的情况,与这个村子融为一体,把每一个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保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身患尿*症,医院透析三次。往返路途较远,为便于透析,医院附近帮他寻租了房子。谁料,在治疗过程中,杨*右耳长了胆脂瘤,医院无法治疗。他又带着医院进行检查,忙前忙后,协调手术。一提起赖平,杨*的眼神总是充满感激。
还有一个贫困户叫刘友,因为媳妇跟他离了婚,从此一蹶不振,加上身体不好,一直卧床。赖平多次入户跟他聊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结果是胆囊结石加布鲁氏菌病,刘友更加灰心。赖平绝不放弃努力,一边安慰刘友,一边联系大夫为他做胆囊切除手术。出院后,赖平赶紧联系前旗疾控中心,为他治好了布鲁氏菌病。现在,刘友已经能下地干活了,时常找赖平规划未来的生活,每天都精神头儿十足。
年春节前夕,为了让残疾人贫困户衣食无忧地度过春节,赖平联系残联部门,为他们每人申请了一千元的扶贫救助款,为其中有听力障碍的三人申请了助听器,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员联系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不仅让他们高高兴兴过大年,而且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别看驻村工作队都是男同志,心细着呢,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们都能看得见、解决好。”保力村的董良这样夸到。看到贫困户的衣服破了很久还在穿,工作队在村部专门建立一个“爱心小屋”,号召单位同事捐献衣物,为贫困户解决了穿衣问题。
今年的春节与以往不同,大年初四,赖平便放弃春节休假,带着消*液、喷壶等物资,匆忙赶回保力村,每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记不清多少个清晨与*昏,村里的每个防控点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对长时间坚守在防控点的执勤人员真是一种严酷的考验。执勤人员被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跺脚。赖平赶紧自费为他们购买了两件棉大衣和十副棉手套。工作人员说: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赖平回忆说,他们刚刚接到驻村任务时,来到村里发现保力村环境卫生特别差,街上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无人理睬。他立刻向单位领导申请资金,为村里购买了两辆专门运输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和一百八十个垃圾桶,并发动村里的*员、群众共同参与,将村里的卫生打扫干净,并拓宽了马路。如今走进保力村,一座座整洁的院落映入眼帘,人们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幸福。
有了整洁的环境,有亲人般的扶贫队长带领,村民们越来越有干劲儿。赖平抓住时机,采取了培育集体经济、转移就业、本地务工、创业脱贫等多种渠道,使贫困户高质量稳定脱贫。以“基地+合作社”经营模式开展肉羊养殖,村里的基地养殖场即将开工。组织开展了“蒙古族刺绣”培训班。联系“草原牧鸣”生态牧业公司和科右前旗展翼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放鸡雏,发展庭院经济。
图为脱贫模范户李贵受表彰
我们跟随赖平和村副主任走进贫困户创业典型李贵有家,六十八岁的老人家笑得嘴都合不拢,领着我们参观,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他家的果园,米面加工厂,还有成群的牲畜。提起过去,老人感慨万分。二十一年前,他的老伴因病去世,他独自一人拉扯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扶贫队驻村,他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原本家里只有一头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家里的牲畜已经发展成四头驴、四匹马、三口猪,还有一群小笨鸡。他还兴奋地说:“两匹母马已经怀了小马。这个月,我家的母猪也要下崽儿了。”生活有了起色,老人干劲儿更足,领着儿子在房后种满了李子树和沙果树,一年的零花钱就有了着落。农忙期一过,老人家就会经营起他的米面加工厂,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乡亲们提供了方便。
工作队驻村以来,村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赖平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为了更大程度激发贫困户的动力,加快脱贫的步伐,他和队友们又想出了新办法——制定了“志智双长”积分制度,每季度评选发展经营模范、公益美德模范、家庭卫生模范等奖项,并进行奖励。同时邀请媒体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极大提升了贫困户的荣誉感,他们比赛似的前进,彻底摆脱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
采访结束时,我问:脱贫攻坚工作收官后,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