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耳内镜下人工听
TUhjnbcbe - 2021/1/13 6:39:00

背景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近年得到应用以来,直接改善了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在放射学调查中发现,咽鼓管骨段的阻塞性病变并不常见,球囊扩张的一般前提是基于以下理论:大多数咽鼓管功能障碍局限于软骨段功能受损。对球囊扩张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球囊扩张能部分重塑该区域的黏膜细胞结构。

Poe等人的多中心随机前瞻性试验显示,6周时52%受试者的鼓室导抗图正常化,6个月时62%受试者的鼓室导抗图正常化。尽管这些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但无反应者的百分比仍然较高,因此需要对这些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耳区域咽鼓管口(球囊扩张未达到的区域)的组织病理学,以确定该区域的病理学改变与某些手术失败原因是否相关。

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处黏膜增厚最为严重。黏膜正常、黏膜严重息肉样改变,或完全梗阻可能存在,但不常见。大部分标本都存在较严重的黏膜病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咽鼓管口黏膜增厚是否可能成为中耳通气的障碍。咽鼓管软骨段球囊扩张不能直接解决管口黏膜增厚的问题。

经机构委员会批准,对机构存档的颞骨标本进行了OME检查。这些颞骨在供者死亡后被取出,置于20%福尔马林溶液中低温保持24小时,然后再置于10%福尔马林低温保持10天。用1%硝酸脱钙35天,用乙醇脱水后,用纤维蛋白包埋。在水平面上连续切开颞骨,厚度为20μm。每10张切片装在载玻片上,染色,进行光镜检查。

通过对颞骨标本收集记录的检索,标本在第一次存档时记录了原始颞骨组织病理学报告,其中有中耳积液病例的记录,我们确认了这些信息。在纳入研究时,要求标本有完整的鼓膜和非化脓性中耳积液。原发性颞骨或鼻咽肿瘤、有鼓室乳突手术史、放射治疗及胆脂瘤史的病例被排除。每一个标本都检查前鼓室咽鼓管口处是否存在阻塞。此外,咽鼓管口的黏膜以4等级进行评分。黏膜正常1级,轻度增厚2级,重度增厚3级,伴息肉样改变的重度增厚4级。

结果

组织病理学

咽鼓管口黏膜上皮及上皮下的特征:1级(正常),黏膜无明显变化,细胞排列有序,有纤毛的上皮,偶尔可见杯状细胞。未观察到上皮下的间隙变宽(图1a和图1b)。2级(轻度增厚),黏膜显示出稳定的上皮组织。在上皮下层,可观察到血管扩张和轻度炎性细胞浸润,上皮下间隙早期变宽(图2a和2b)。3级(严重增厚),黏膜的特征是上皮细胞变性,立方体化,结构更加无序。上皮下层存在细胞浸润以及上皮下间隙增宽(图3a和3b)。4级(黏膜严重增厚伴息肉样改变),上皮细胞呈鳞状,上皮下层以水肿性肥厚为特征。还可以观察到由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形成引起的纤维化肥厚,并可见息肉样结构(图4a和4b)。

黏膜分级和梗阻

从个样本中确认了23个有OME的颞骨样本。其中1级3例(13%)、2级6例(26%)、3级11例(48%)、4级3例(13%)(图5)。仅有1例标本存在完全的咽口管腔梗阻,梗阻为纤维网状(图3c)。该病例黏膜分级为3级。虽然该例的中耳有鼓室硬化,但前鼓室未见钙化。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颞骨的中耳咽鼓管口状况,以阐明临床上某些病例对软骨段咽鼓管球囊扩张无反应的潜在原因。一般来说,这些结果似乎支持这样一个概念: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都与阻塞有关。因为39%的病例没有或仅有轻微黏膜变化(等级1和2),61%的病例有末期黏膜病变,包括3例中耳息肉状改变(图4a和4b)以及一例纤维网状的完全阻塞(图3c)。本研究不是对照研究,我们不了解这些组织病理学的发现如何影响球囊扩张术或其它介入治疗的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严重黏膜水肿和息肉样改变会严重影响中耳功能。

解决鼓室前部和鼓室咽鼓管口的黏膜疾病颇具挑战性,可能需要全身药物治疗和/或鼓室造口术来促进耳局部治疗。Mandel调查了例分泌性慢性中耳炎患儿,发现鼓膜切开术加置管比单纯鼓膜切开或不手术治疗效果更佳。长期的中耳通气可使黏膜愈合,正如以前的研究所建议的,这种效果可能需要皮质类固醇进行额外的局部药物治疗。AbdElhamid等人认为,鼓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效果优于鼻腔局部应用的效果。Liang等人认为,球囊扩张和中耳液体抽吸的结合比单独的干预效果更好,尽管单独球囊扩张似乎比单独的液体抽吸更有效。对一些治疗持续失败的患者,可能需要对中耳进行检查,以消除阻塞性病变。

组织学上,咽鼓管软骨段的纤毛上皮有多层,黏膜的特征是管状浆液和黏液混合的腺体,而在骨段,黏膜转变为单层上皮,其中杯状细胞相对较少。Kivekas等人研究发现,咽鼓管扩张术后,咽鼓管软骨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炎性上皮减少、黏膜下炎性浸润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扩张压碎了发炎的上皮而保留了基底层,使之能够快速愈合。此外,球囊扩张似乎会挤压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滤泡,这些淋巴细胞滤泡可能会被较薄的纤维瘢痕组织所取代。治疗后这些改变不太可能扩展到中耳区域咽鼓管口的黏膜,因为这一区域是有意不扩张的,以避免对邻近颈动脉构成潜在损伤。

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咽鼓管,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些观察,但忽略了对整个骨段的研究,因为并不是每个标本的骨段都是完整存在的。据观察,在47%的球囊扩张过程中,在骨段可能会遇到阻力。因此,新骨的形成或咽鼓管骨段狭窄可能是咽鼓管扩张术无法处理的潜在病理,而这在本研究中被忽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常用于治疗无中耳积液、有症状的咽鼓管功能障碍,这些病例的黏膜病变程度可能比组群中所有OME病例来的轻。最后,由于经过处理的人类颞骨标本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那些没有因采集颞骨而导致鼓膜完整性缺陷的标本,23只耳的样本量可能不能准确地代表OME耳的全谱。然而,这个样本量与Ockermannetal21(13只耳朵)、Daietal22(12只耳朵)和Silvolaetal24(41只耳朵)发表的球囊管成形术结果相比是合理的。

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咽口处黏膜增厚最为严重。黏膜正常、黏膜严重息肉样改变,或完全梗阻可能存在,但不常见。大部分标本都存在较强的黏膜病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咽鼓管口黏膜增厚是否可能成为中耳通气的障碍。咽鼓管软骨段球囊扩张不能直接解决管口黏膜增厚的问题。

文献来源:

ChristovF,GluthMB.HistopathologyoftheMucosaofEustachianTubeOrificeattheMiddleEarinChronicOtitisMediaWithEffusion:PossibleInsightIntoTuboplastyFailure.AnnOtolRhinolLaryngol.Nov;(11):-.doi:10./.EpubSep6.PMI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1/13 6:39:00
上海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57.html
近日,医院耳鼻喉科袁洁主任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全市首例耳内镜下左侧人工听骨植入术手术+左侧鼓室成形术+联合进路左侧完璧式乳突根治术+右侧鼓室探查及鼓室成形术手术,此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市耳内镜下中耳炎治疗的空白,医院耳内镜技术上升到新的高度。患者是一名30岁的男性,6年来没把中耳炎当回事,这次以“双侧耳流脓伴听力下降”来就诊,袁洁主任在门诊通过耳内镜检查发现患者双耳鼓膜松弛部穿孔(易形成胆脂瘤),紧张部完整,穿孔处清理痂皮后可见胆脂瘤。行电测听检查发现左耳听力下降到50dB,中耳CT检查发现双侧鼓室及左侧乳突内异常阴影及左侧听小骨破坏。完善各种检查,确诊为中耳胆脂瘤,遂慎重提出耳内镜微创手术预案。袁洁主任和周凤芹副主任医师积极安排各项术前准备,麻醉科朱晓东主任全力支持,在上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历时5个小时完成了双侧中耳炎的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天即出院,经随访,患者非常满意,对袁主任的医术给予高度评价。医院耳鼻喉科于今年6月份开始开展耳内镜下的各种中耳手术治疗。耳内镜技术是目前比较新兴的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微创,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视野清晰等优点。在袁洁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医务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使科室发展向“精、专、准”的方向迈进。

供稿:市医院

编辑:张旭

审核:卫健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耳内镜下人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