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辉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硕医院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主要从事耳科学及前庭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
外耳道是一个有皮肤覆盖的狭长的管道,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脱落的角质碎屑与耵聍腺和皮脂腺所分泌的液体形成的,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成薄片状,但有的耵聍状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一般来说,亚洲人种的耵聍往往较干,易碎。在平时生活中,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可自行脱落排出。
耵聍对外耳道有多种保护作用。首先,它可以防止水分和水源性生物进入外耳道深部;同时,它有一定的粘性,能吸附粉尘、污垢、花粉等异物,并将其排出外耳道;另外,它的Ph值大约为6.5,能形成一个酸性环境,能抑制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生长,而且能使人耳成为一个不利于昆虫和螨类寄生虫生长的作用。耵聍中还含有能起到类似抗生素作用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C。事实上,大多数外耳道的感染型和炎症性疾病都是由于过度清理这种重要的保护物质所致。
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形成后,可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耵聍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患者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需要和外耳道胆脂瘤进行鉴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耵聍栓塞,可能是继发外耳道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
外耳道胆脂瘤是外耳道损伤后,或皮肤的炎症使生发层的基底细胞生长旺盛,角化上皮细胞加速脱落,且排出受影响,在外耳道内堆积过多形成胆脂瘤。没有继发感染的小胆脂瘤可无明显症状,胆脂瘤较大者,可出现耳内闭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一旦继发感染则有耳痛,可放射至头部,剧烈者夜不成眠,耳内流脓或脓血,有臭味。查体也表现为外耳道内栓塞性病变,但病灶内有大量的白色上皮样栓塞物,可与普通的耵聍栓塞相鉴别。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清除耵聍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手移除、冲洗、化学药物溶解,多数情况下需要三者联合应用。如果耵聍较大,压迫破坏外耳道皮肤甚至骨质,或者已经形成外耳道胆脂瘤,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