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
杨仕明侯昭晖
作为颅底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颅底外科领域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联系紧密,成为众多交叉学科中合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内镜技术在近20年内的快速发展,让其在显微镜占统治地位的侧颅底外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内镜在侧颅底外科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镜的优势、优化手术流程、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众多学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
2.岩骨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宋雯洁高志强魏兴梅吴海燕张竹花
田旭赵杨奥登苏日塔于姝婷冯国栋
为探讨岩骨次全切除术的外科技术要点及其在治疗颞骨病变中的应用和疗效,回顾性分析年4月-年7医院耳鼻喉科行岩骨次全切除术的22例(23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结论,岩骨次全切除术可用于彻底切除的颞骨内胆脂瘤、颅中窝底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的颅外部分的切除,颞骨岩部感染的清创干耳。可根据病变灵活决定是否切除耳囊及封闭术腔,对于保留耳囊的患者可同期植入人工听觉装置改善听力。
3.颅底骨巨细胞病变的外科治疗
魏兴梅冯国栋许志勤杨华
张竹花田旭赵杨周娅琳高志强
回顾性分析年12月至年7医院耳鼻咽喉科5例因颞骨巨细胞瘤或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行联合颞下窝进路TypeB+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TypeB+D切除对于广泛侵犯颅底的骨巨细胞瘤和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4.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解剖学研究
孙慧颖高志强田旭赵杨魏兴梅
奥登苏日塔于姝婷宋雯洁冯国栋
颈静脉孔区(jugularforamen,JF)是侧颅底手术中重要的解剖区域之一,其位置深且结构复杂,是沟通颅内外的重要通道,由颞骨及枕骨构成,呈不规则裂孔状。乙状窦(sigmoidsinus,SS)在颈静脉孔区移行为颈静脉球(jugularbulb,JB)、颈内静脉(internaljugularvein,IJV),过程中可与其他颅内外静脉或静脉窦进行沟通,过程中可与其他颅内外静脉或静脉窦进行沟通,其中岩下窦(inferiorpetrosalsinus,IPS)、后髁导静脉(posteriorcondylaremissaryvein,PCEV)、边缘窦(marginalsinus,MS)及枕窦(occipitalsinus,OS)与JB关系密切。在处理颈静脉孔区肿瘤(尤其副神经节瘤)时,常见JB及周围有多个静脉窦的开口,是术中出血的重要来源,开口内亦可能有肿瘤组织残留,术中需要仔细探查清理。了解各个静脉窦开口的来源及解剖特点,对于指导手术操作非常重要。为此,本文研究了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解剖学特点,为手术提供参考。
5.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林中炀林昶
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为头颈部罕见良性肿瘤,富含血管,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可侵犯脑神经和主要血管,引起相关临床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SDHD、SDHB等基因突变有关。治疗可采用手术、放疗等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
6.重视颞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疗
王恩浩孙宇
目前我国对颞骨恶性肿瘤未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颞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所致的诊疗难度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本文总结了颞骨恶性肿瘤的诸多特点,包括肿瘤生长特点、临床表现、肿瘤分期等,并从诊断和治疗这两方面对颞骨肿瘤进行规范,以期提高业内对颞骨肿瘤规范化诊疗的重视,达到促进颞骨肿瘤诊疗水平的发展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7.颞骨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的现状
史珣贝戴春富
颞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具有相似症状的良性疾病延误病情。颞骨高分辨CT及增强MRI能明确肿瘤病变范围和性质,同时结合病理结果对肿瘤的诊断更为精确。通过明确不同疾病性质、分期及累及部位选择适合的手术及其他治疗方式,最大程度上切除肿瘤获得手术安全切缘,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颞骨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常处于晚期,常侵犯周围的重要组织器官,进一步增加手术的难度。手术以整块切除并尽可能取得安全切缘为原则。晚期恶性肿瘤侵袭范围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因此建议综合治疗,术前或术后给予放化疗。
8.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处理
田旭冯国栋杨华吴海燕
魏兴梅张竹花赵杨周娅琳高志强
侧颅底因其解剖深在,周围毗邻结构复杂,手术过程中常常涉及颈内动静脉、脑膜脑组织、后组颅神经等容易危及生命的功能结构;同时侧颅底手术患者常病情复杂、手术操作精细且时间较长,多对心肺功能等有较大影响,医院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国内医院感染中,医院获得性肺炎所占比例达10%-15%,其病死率可达24%-76%,老年患者感染尤为严重。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我院经治的5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经过,探讨其防治措施。
9.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患者围术期心率血压的变化特征
于姝婷高志强杨华田旭赵杨
魏兴梅张竹花周娅琳冯国栋
根据肿瘤来自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可将副神经节瘤分为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和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往往有功能性,因其由嗜铬细胞组成,又称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肾上腺、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可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心悸、手抖等症状。针对嗜铬细胞瘤围术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研究较完善,有较好的应对措施。相比嗜铬细胞瘤,对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围术期心率血压的变化研究甚少。对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术后患者的观察中,我们注意到即使术后无感染,患者静息心率也往往较快。目前文献中尚未报道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术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回顾我科经治的18例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术中情况及统计围术期心率、血压变化,探讨其可能的机理及此现象的临床意义。
10.局限于内听道及桥小脑角的面神经肿瘤临床分析
吴南王方园侯昭晖申卫东王国建
戴朴韩维举刘*杨仕明韩东一
面神经肿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其原发部位最多见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其次为面神经水平段,但常常累计面神经的多个节段甚至面神经全长。局限于内听道和桥小脑角段的面神经肿瘤非常罕见,由于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与听神经瘤相似,在临床诊治中常常被误诊为听神经瘤。现报道我院手术治疗的7例局限于内听道和桥小脑角的面神经肿瘤病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11.听神经瘤临床研究新进展
吴皓汪照炎
听神经瘤来源于内听道内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是内听道、桥小脑角区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听神经瘤外科经历了由挽救生命到微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但听力丧失、面瘫等术后并发症仍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对听神经瘤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目标正进一步转向神经功能完整保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听神经瘤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听神经瘤诊治的未来研究方向。
12.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治疗策略
夏寅严旭坤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又称颈静脉球体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疾病之一。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单侧耳鸣和(或)听力下降等,早期易被忽视,确诊往往较晚,因病变范围较大可侵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甚至颅内结构。此瘤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呈侵袭性生长,侵蚀中耳、乳突、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甚至脑组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定期随访。
详细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