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中耳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科普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
TUhjnbcbe - 2021/5/30 19:05: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症状体征

常发生于感冒后不知不觉中发生。

1

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2

耳鸣:

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3

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

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

1

风邪滞窍:

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

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

方用疏风通气散: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芩12克,桔梗12克,薄荷12克,淡竹叶12克,荆芥12克,牛蒡子15克,芦根20克,川芎15克,柴胡20克,香附12克,辛夷12克,苍耳子12克,菖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连翘丸、胆木丸口服。

2

痰湿聚耳:

耳内胀闷闭塞感较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鼓膜有弧形水平线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头重头晕,倦怠乏力,口淡腹满;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宜健脾升清,利湿通窍。

方用健脾通窍汤:*芪30克,*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柴胡12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辛夷12克,防己12克,泽泻15克,石菖蒲12克,车前子15克,葛根20克,木通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苓丸、通窍丸口服。

3

气血瘀络:

耳内有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渐起,日久不愈。鼓膜内陷明显,或有增厚,钙质沉着,粘连萎缩;舌质暗红,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聪耳开窍。

方用活血通窍汤:丹参15克,泽兰12克,*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全蝎12克,地龙12克,*精15克,葛根1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2克,通草12克,蝉蜕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通络丸口服。

预防护理

平时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教育,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有““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者,医院专科进行治疗。

(供稿:主任医师曹元成)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