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
编辑:寸心
耳朵感染是婴幼儿期的常见多发病,仅次于感冒。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儿童到4~5岁后会摆脱耳朵感染的困扰。
幼儿易患此病
婴幼儿免疫系统还正处于发展阶段,功能尚不健全,使得他们易受感冒或其他病*的感染;如感冒、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疾病时,炎症波及咽鼓管,使咽鼓管堵寒,而导致中耳炎。有时在患百日咳或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时,也可通过咽鼓管而并发中耳炎。
婴儿在卧位吃奶时,很容易溢奶、呛咳,如果带菌的呕吐物进入了咽鼓管,也能导致中耳炎。有的家长经常给小儿挖耳朵取耳屎,如果不注意刺伤了鼓膜,细菌就可经鼓膜侵入而引起中耳炎。
此外,细菌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到中耳,如小儿患猩红热后,溶血性链球菌既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又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而引起中耳发炎。
患病后,年龄大的小儿可喊叫耳朵痛,年龄小的小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尤其是在吃奶时哭闹得厉害,甚至拒绝吃奶,睡熟后常可出现不断地惊哭。
病情严重者常可出现高热或倞厥。鼓膜穿孔后,脓液可从耳道流出,此时中耳内的压力骤然降低,耳痛可以明显减轻,体温也随之下降,病儿很快就安定了。
带来的危害
如果婴幼儿频繁地患中耳炎不予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进一步延迟幼儿的说话功能。因为在3岁前正常的听力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如果孩子患耳炎,一定要及时就医。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中耳炎还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乳突炎、脑膜炎等,或破坏平衡能力。
怎样辨别?
如果稍大点孩子称耳部疼痛或压迫感,并发烧、打喷时加重,就可能患了中耳炎;婴儿烦躁、哭闹不安、夜不能寐、拒绝喂哺,应想到患上了中耳炎,因婴儿在吃奶、吞咽或夜间平躺时,对耳鼓膜的压力最大,加剧疼痛;如溢出脓血性液体,在排除外耳道疮疖之后,可确定中耳炎鼓膜已穿孔;中耳炎有时会导致程度不同的听力丧失。
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方案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常用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霉素、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要求剂量足够、疗程至少1周以上。
其他尚有耳朵局部的处理措施,如清洗、引流脓液、耳用抗生素药物滴剂和少量耳用粉剂等。
并且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宜擅自停药。目前来说,若是两岁以下的宝宝,使用口服抗生素对抗中耳炎,疗程约为10天;两岁以上且无并发症者,则建议5~7天,但仍需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的临床反应来调整。
家庭护理
1、休息:要注意安静休息,减少活动,对于年龄小的病儿要减少搬动,以便减轻疼痛。当鼓膜穿孔后,要让病儿向患侧卧位,以便使患耳脓汁排出。
2、饮食:应给病儿吃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面片汤、米粥、豆浆、牛奶等,以免因咀嚼而致疼痛。多让病儿喝开水或各种果汁水。当鼓膜穿孔耳痛减轻后可逐步恢复正常饭菜。吃奶的婴儿,仍可以母乳或牛乳为主。
3、减少发病机会:不要卧位给小儿吃奶,喂奶后要把小儿抱起放在肩上轻拍后背,使婴儿胃内空气排出,以免吃奶后吐。在给小儿清洗外耳道时,要把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张开、再用棉签轻轻卷洗,不要向上方挑动,以免戳穿鼓膜。小儿患感冒、鼻炎、咽炎及患容易并发中耳炎的各种传染病时,要及时治疗。
4、注意早期发现并发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当常可并发乳突炎、面神经麻痹,婴幼儿常可并发鼓窦区脓肿,少数病儿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因此,家长对病儿要注意观察,如果小儿通过治疗后,体温继续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意识不清等症状,很可能并发了脑炎;医院治疗。
链接
1.搬走“绊脚石”,让每个乡村医生都积极考证
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即将过半,乡村医生证面临“淘汰”
3.换证在即,警惕“假村医”骗补助
4.大学生村医成香饽饽,别忘了在岗村医
5.村医随访被杀,谁来给这个最危险的职业一个保障?
6.乡村医生因随访倒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刀下,痛心!
7.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几家欢乐几家愁
8.等了十年,终于全面取消纸质健康档案啦!
9.八个字四条路,解决乡村医生转型问题
10.乡村医生呐喊:不想再做表“哥”表“嫂”啦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