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会让宝宝感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就会加剧。较大的宝宝会说耳痛,但婴幼儿由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常表现为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等。由于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剧,所以患中耳炎的宝宝往往不肯吃奶。耳内渗出的积液如果留存达3个月患儿就可能丧失部分听力。
不论是急、慢性中耳炎,都要及时治疗,不可拖延,医生一般都会开抗生素,有时还会开局部用药,包括清洗脓液的药物和消炎杀菌类药物及收缩鼻腔、开放咽鼓管类药物。
·0.25%氯霉素滴耳液(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
·左氧氟氟沙星滴耳液(不建议用于婴幼儿。病情需要时请在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且不可长期使用);
点击查看《儿童应慎用“沙星”类抗生素》
·1-3%酚甘油滴耳液(杀菌、止痛和消肿);
·0.5%的麻*素液(滴鼻用,收缩血管作用,开放咽鼓管开口);
·3%双氧水(有清洁、消*作用,可在抗生素药水使用前清洗脓液);
·4%硼酸酒精滴耳液(有消*,杀菌作用,滴耳时可有短时间刺痛感);
中耳炎局部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预防中耳炎两大关键时刻
1、感冒的时候
根据统计,婴幼儿在3岁以前,约有70%得过中耳炎,其中有99%是因为感冒所导致的。
缓解鼻塞流鼻涕,保持呼吸顺畅
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当孩子鼻塞或者鼻涕流不止时,可以用吸鼻器帮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睡觉时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垫高,大一些的宝宝可以用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擤鼻涕不要同时捏住两鼻孔
感冒容易流鼻涕,如果擤鼻不当,可能并发中耳炎。感冒时用力擤鼻涕,会将病*和细菌通过咽鼓管带入耳朵,易诱发急性中耳炎。建议擤鼻时最好采取一次一侧的方式,小儿模仿力很强,家长应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为是否正确。在感冒期间,一旦发现耳朵疼痛、有阻塞感等症状,医院检查。
2、给宝宝喂奶的时候
喂奶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使得奶奶流入咽鼓管内而引起中耳炎。
母乳喂养时要抱着喂
有的妈妈喜欢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时婴儿还在吃奶却睡着了,这时奶汁很容易顺着婴儿的脸流入外耳道内引起炎症。所以在喂奶时,应尽量抱起婴儿,避免婴儿头部位置过低,喂完后轻拍婴儿背部2~5分钟,防止口中含有的剩余奶汁流入咽鼓管内。
人工喂养注意姿势
用奶瓶喂奶,不能让婴儿平躺仰卧,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放在膝上,然后将其头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着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当婴儿哭闹时应暂时停喂奶,以免咳呛将牛奶喷入咽鼓管。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更要避免喂奶姿势不正确而导致的呛奶或者中耳炎。
避免长时间吸奶嘴
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玩,虽然能让宝宝保持安静,但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有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所以宝宝不能长时间含奶嘴哦。
其他预防中耳炎知识避免长时间躺着哭
如果宝宝躺在那里哭了很长时间,眼泪就会进到耳廓里,加上分泌物和脏东西,宝宝的耳朵很容易发炎。
避免耳朵进水
小儿洗头及游泳时尽量不要呛水,以防污水逆行呛入咽鼓管。要防止耳朵进水,还可以将宝宝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就不易致耳朵进水。还有带宝宝游泳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以内。
巧用棉签和吹风机
妈妈在给宝宝洗澡时,洗澡水总是很容易进入耳朵内,液体常在宝宝的中耳积聚。为宝宝洗澡后若发现其耳道口附近潮湿,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
另外可用吹风机(离耳道口约30公分,弱风)将耳朵吹干。
不随意掏耳垢
有些妈妈见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耳垢,就会帮宝宝掏耳朵,以防耳垢越来越多;还有些家长喜欢用牙签或火柴梗给小儿掏耳屎,这是不恰当地做法。挖耳屎易将鼓膜戳破或将耳道皮肤损伤,使外耳道细菌经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注意耳道异物
防止孩子将异物塞入外耳道,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当心:用药不当致小儿药物性耳聋
查看药物不良反应
请下载“儿童安全用药指南”APP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