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中医称此病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
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
疾病原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以耳道流脓为特征。多发生于儿童。属于中医学中“耳脓”、“耳疳”等。俗称“烂耳朵”、“耳底子”。
临床多将本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进行治疗,在急性期如未彻底治愈,则将迁延成为慢性。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两类证型。
肝胆湿火证
阴虚火旺证
肝胆湿火证 耳内流脓,病程较重,或听力下降,耳内有胀闷感,耳痛,耳鸣,或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小便*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弦数。
多见于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若持续流脓,脓液多而*稠,有腥臭气、耳痛、易怒等,则又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利肝胆,清湿热。
·单验方·
方一 金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方二 夏枯草15克,柴胡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方三 金银花25克,败酱草25克,白芷7.5克,防风1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儿用量酌减。
方四 白术50克,泽泻30克,柴胡15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或2日1剂。
忌食辛辣香燥及过于油腻食物。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6例。
·食疗方·
方一 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薏米18克,红糖适量。前三味煎汤取汁,与后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4—5剂。
方一 *连10克,冰片1克。先研*连,然后加冰再研匀,装瓶。用时,先按常规消*(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
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2—3次,一般3—5天见效。
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重复验证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用药5天无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获良效。
或用*连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毫升。先将*连用适量乙醇浸泡1周后,用纱布过滤,冰片加入滤液中,溶解,再加乙醇至足量,摇匀即可。
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然后将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据报道,用本方治疗中耳炎53例,治愈率达92.5%。一般7天痊愈。
方二 蚯蚓数条。先放清水内游15分钟,捞出放在茶杯内,加食盐少许,浸10分钟,蚯蚓自吐出水液。
用时,先按常规消*(见本证外治方一),然后用蚯蚓吐出之水液滴耳,每日2—3次。一般1—2天见效。
或取蚯蚓30—40条,清水洗净后放茶杯内,加白糖30克,搅拌约30分钟后,用纱布滤出清液,装入洁净瓶内。
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后,再滴入本液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一般4—5日可痊愈。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0例(急性31例,慢性19例),1周内全部治愈。
方三 鸡蛋6个。煮熟,将蛋*放入铁锅(勺)内,用文火熬至油出,备用。
用时,先按常规消*,然后将蛋*油滴入耳中(如凝固可加温溶化),每次3—4滴,每日2—3次,一般连用4—6症状减轻,7—16天痊愈。
本方具有清热消肿之功,适用于急、慢性中耳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慢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6例,好转5例,无效4例。
方四 露蜂房30克,*柏15克,枯矾6克,冰片3克。前二味放瓦上焙*,研末,再加后二味,共研细末,装瓶。
用时,先按常规消*,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或用麻油调匀,滴入耳内3—5滴,均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天可痊愈,慢性者5—10天治愈。
方五 枯矾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共研细末。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后,再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3次。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疗程较短,未愈者,也有好转。
方六 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将核桃仁捣烂(或蒸熟),用洁净纱布包好加压挤油约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不断搅和,使其溶解。
用时,先按常规消*,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每日3次,连用5—10日。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方七 猪胆汁50克(鲜品)枯矾25克,冰片5克。先将冰片、枯矾分别研成极细粉,胆汁脓缩至1/3,稍冷,倒入盛有枯矾的乳钵中,
研磨均匀后,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将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匀,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将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匀,过目筛即得。
用时,先按常规消*,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粉轻轻吹入耳内,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用量0.1克。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中耳炎多年,疗效确实。对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一般用药1——2次痊愈,慢性中耳炎最多用药3次痊愈。
阴虚火旺证 长期或反复耳内流脓,脓液稀薄,或流粘液,时出时止,或有恶臭气,耳不痛或微痛,听力减退,腰膝酸软,每遇外感,
则症状加重,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眩晕、低热、精神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滋阴降火。
·单验方·
方一 知母30克(酒炒)。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儿减半。每日1剂。
方二 见本病肝胆湿火证单验方三、方四。
方一 海参20—30克,猪脚(蹄)—克。同置砂罐内,加水文火炖烂,再加食盐少许食用。连用2—3剂。
方一 见本病肝胆湿外治方一至方七。
西医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
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但是以上部分药液用药时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将药液滴入耳中时可能会非常痛,看个人体质和炎症情况。
我女朋友也有中耳炎,曾经有一个主任医生建议她用《氯霉素滴眼液》可以避免疼痛,治疗效果还不错。
一般坚持用药10天左右就会见效,快的话5天左右可能就开始见效。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1)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2)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3)你也可以用西药治标的同时,再同时用中药治本,所谓标本兼治也。
4.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治病不难:zbbn
让天下无难治之病,让治病花最少的钱,名医验方共享平台
了了先生早日康复,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