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听力受损呈上升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瑜萍
是怎么说的吧
↓↓↓
陈瑜萍表示
以往听力问题主要集中在耳聋基因和先天耳聋者、老年人以及噪声环境的职业人群,但近年来年轻人因听力受损来就医的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门诊中常见突发性耳聋。
“不良的生活方式、用耳习惯
以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是年轻人听力受损的重要原因。”
陈瑜萍介绍
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用尖锐物体掏耳朵,耳部进水后未及时排出,长期处于嘈杂环境或者突然被强烈声响冲击等,都是造成听力下降的原因。
此外,长时间处在焦虑、疲劳的状态下,加之生活作息不规律,正在悄无声息“偷”走年轻人的听力,导致突发性耳聋。她解释,突发性耳聋年龄小的患者复原力较强,若听力受损不太严重,一般情况下吃药便能康复。但有些患者只有耳鸣等较轻症状,便听之任之,待情形严重到医院,听力已很难恢复。
陈瑜萍提醒年轻人,一旦感觉听力下降并伴有耳鸣、头晕等现象,医院检查,特别是出现耳鸣最应该警惕。一般来说,突发性耳聋治疗*金期为7天内,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很难治愈。
日常生活中的八个习惯
易伤害耳朵、损伤听力
快来看看你中招了吗!
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下
长时间高音量佩戴耳机、经常蹦迪和去KTV都属于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音下。
近距离、长期、高强度的噪声暴露不仅会使我们的耳蜗毛细胞受损,还会累及其他听觉传导的结构,导致耳鸣、听力下降。
无论戴何种耳机,我们都要记住一条“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经常掏耳朵
俗话说:“耳不挖不聋”,习惯掏耳朵,不洁的工具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几率,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实际上,耵聍(耳屎)生长到足够多时会自行脱落,不用主动掏。
身体过度疲劳
突发性耳聋患者以25-40岁人群居多,主要和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有关。疾病初期一般会出现耳鸣、耳闷涨感等症状,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则可能造成耳聋问题。
滥用药物
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有一定的耳*性风险。常见的可能致聋的药物多为神经*性药物,需要进入中枢神经才会产生耳*性。老年人解*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更易引起耳中*而损害听力。
另外,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血脑屏障通透性强,众多药物皆易透过,极少量的耳*性药物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尽量避免应用。并且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前检测,进行预防。
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坐飞机时,起飞或降落阶段,耳鼓室内外压差值大,长期坐飞机的人容易患有航空性中耳炎。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注意做吞咽动作,防止航空性中耳炎。
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
游泳时耳道进水、呛水,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儿童多发。常见症状是耳朵闷涨、疼痛、听力下降、化脓等。游泳池水有很多细菌,在游泳前后需注意检查耳朵。
擤/吸鼻涕用力过猛
过于用力吸鼻涕,部分鼻涕会被挤入咽骨管,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耳闷涨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但这种中耳炎不会造成流脓,耳痛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主办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运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来源央视新闻福州日报人民健康网
编辑陈雨晨
保护耳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