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1
T2WI可以鉴别与神经鞘瘤相似的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乳突炎和血管性脑干压迫。许多神经鞘瘤从内听道(IAC)延伸至桥小脑角池(CPA)。造影剂给药显著改善了鉴别诊断,且对于直径小于3mm的肿瘤的检测至关重要(白色箭头,图5.1B)。
造影也可用于神经鞘瘤的术前评估,并可显示肿瘤的延伸,这在其他情况下是看不到的。神经鞘瘤的增强通常是均匀的,但也可能是不均匀的(黑色箭头,图5.1A)。涉及CN7的增强可代表神经鞘瘤(通常视为肿块病变)或神经炎(后者呈线性增强模式)。炎性(即肿瘤样)和肿瘤性病变表现为脑膜强化,在IAC中可能与神经源性病变混淆。在这种情况下,诊断取决于临床相关性和随访MRI。鼓室血管球(白色箭头,图5.1C,D),一种副神经节瘤,也可能与神经鞘瘤混淆。该病变表现为搏动性耳鸣,是中耳下部最常见的肿瘤,常位于耳蜗岬或半规管。增强病变的位置以及典型的肿瘤内血流流空的存在有助于将其与神经鞘瘤区分开。经迷路进入切除神经鞘瘤可能使复发的MR评估复杂化。该方法包括乳突切除和自体脂肪移植物填塞,脂肪可在轴位扫描中叠加在CN8上。冠状位成像有助于将这种高信号移植物与复发性肿瘤分开。
在MR上区分CPA神经鞘瘤与脑膜瘤(后者更不常见)可能具有挑战性。近80%的CPA神经鞘瘤含有血管内成分(图5.1a);然而,脑膜瘤也可能延伸至内听道。然而,后者并没有扩大内听道。虽然两者都可能遵循神经的轮廓,但脑膜瘤经常表现出硬脑膜尾征,并与岩骨形成钝角而非锐角。有利于神经鞘瘤的特征包括造影后T1WI低信号区(图5.1A)和T2WI高信号区,囊性或坏死性改变以及伴随的蛛网膜囊肿。
与脑膜瘤相比,神经鞘瘤增强更不均匀,出血更频繁。表皮样囊肿(胆脂瘤)和皮样囊肿是CPA和IAC肿瘤的附加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是在神经管闭合时含有异位上皮细胞而形成的异常生长。皮样囊肿含有额外的真皮成分,如皮肤附件和皮脂腺囊肿。两者均可发生于鞍上或脑室内以及桥小脑角区。皮样囊肿更常位于中线,并且由于来自固有皮脂腺油脂,在T1WI上以高信号出现。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在DWI均表现出高信号(但皮样囊肿较低)。然而,表皮样囊肿的信号与CSF或蛛网膜囊肿相似(T1WI上信号低,T2WI上小女孩高)。与后者不同,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上表现出略高的信号。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不增强,因此很容易与神经鞘瘤和脑膜瘤区分开。
年磁共振医师上岗证因疫情还未开考,趁现在多刷几遍精选题库(点击),一次顺利通过。xl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