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很多儿童在学龄前都患过中耳积液。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影响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如遇此类情况,应及时诊断及早期干预,有效保护儿童的听觉健康!
Q: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A: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Q: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
A: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继发于感冒、中耳感染,许多幼儿正常中耳腔存在充血(负压)也可能导致。儿童咽鼓管较成人宽、短、直,且儿童抵抗力较成人弱,小儿咽部感染较容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Q: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A:最常见症状就是耳胀满感和听力下降。有些还会出现睡眠差、情绪困扰、说话延迟、易怒、笨拙、平衡问题或学习困难。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也可有鼓膜炎症,如鼓膜持续内陷,局部内陷袋形成,中耳不张,可导致听骨链破坏和胆脂瘤。积液时间越长,中耳结构损坏的几率越大。Q:怎么判断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A:有些患儿有明显的听力问题,但其他儿童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仅表现为某种异常(如挠耳、显得笨拙、选择性听音、睡眠障碍),所以如发现孩子有听力下降,医院的耳鼻咽喉科进行耳内镜及听力检查。专业的医生能够通过耳内镜或声导抗测试来发现中耳是否有积液。那么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该怎么治疗?
00:47
保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自愈率,发病3个月内的可密切观察。
一般2~4周随诊1次,观察鼓膜积液情况及鼓室压力情况。但如果最终积液不能自行消退,保守治疗会耽误治疗时机。也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粘液促排剂、抗组胺药、减充血剂、抗反流治疗和鼻腔局部类固醇激素,但可能收效甚微。
局部物理治疗医院眼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进的物理治疗仪器具有操作便捷、定位准确,治疗中无痛苦、无创伤、无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优势。
如有下面情况
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1
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
2
伴有高危因素(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有关的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所引起的认知和言语表达障碍等)的患儿宜尽早手术;
3
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
4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
手术治疗方式鼓膜穿刺、切开或置管术。置管可迅速减少积液、改善听力;置管在位并保持通畅可防止积液复发。大部分置管一般12-18月时自行脱落。但仍有大约1/4患儿需再次置管。
▲鼓膜置管
腺样体切除术。腺样体肥大或慢性腺样体炎需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肥大的腺样体和咽鼓管咽口接触、腺样体组织以及相关病原菌(粘液毯和生物膜)导致鼻咽部菌群微环境改变,常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我院耳鼻咽喉科采用低温等离子刀行腺样体射频消融术,出血较少或几乎不出血、对周围组织损伤轻、术后恢复快,是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手术方式。
▲梁国庆主任手术示教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